按证排污,自证守法,华能集团积极 探索“治水”新模式 作为一家以“服务国家,造福社会”为己任的央企,华能内部企业 执行的标准和要求,总是要严于国家和地方要求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华 能共投入环保改造资金 267 亿元,火电机组的大气污染物基本实现达 标排放。随着“一证式”管理时代的来临,又积极探索“治水”新模式, 不仅引领着行业的发展,也奋进在改革的最前沿。 一、率先开启“一证式”管理的新时代 2017 年 3 月,华能取得全国第一张新版排污许可证,率先开启 “一证式”管理的新时代。对于“烟囱”的控制,华能要满足许可证 规定的达标排放底线并没有难度;在环境管理上,操作规范、监控力 度、信息化水平等方面,也已经是行业领先。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督 考核严格,涉及大气污染物治理和排放相关参数的监控均已实现高度 信息化,在这种基础上能够实现按证运行,满足台账管理、自行监测、 执行报告的要求。 然而,排污许可证对废水的管理要求,直接“击中”了火电行业 长久以来的薄弱环节。火电行业是用水大户,也产生多种类型的废水, 其中脱硫废水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,处理回用存在难度,但行业废 水排放缺乏相关标准,政府在对废水监管的重视程度不及烟气排放, 留下了一些欠账,企业以往的控制系统设计还普遍存在明显的缺漏。 二、积极部署,有效应对环保新形势 华能集团很快做出统一部署,让企业进行自查。根据情况,提出 完善和改造的计划,并提前规划资金。多家电厂主动提出需要开展节 水与污水治理改造可行性的研究。2017 年 9 月,华能国际电力股份 有限公司向旗下六十多家电厂发出通知,对前期工作提出要求。 一是完善计量化验,水量水质全有数。华能要求,作为技改立项 的条件,企业需要完善现有全厂水系统的计量仪表,实现主要水量的 在线监测。所有计量仪表应接入控制系统,并同步到 SIS 系统,通过 对仪表的定期维护校验保障数据质量。未安装的应提出补充完善计 划,在前期工作期间予以落实。电厂所有涉及到水的管线的进水量、 出水量,实时的流量和长期的总量均有确切数据。除此之外,还要加 强对全厂水系统水质的监测,不仅要按许可证的要求监测排放口的水 质和脱硫废水水质,还要监测各类水在排出厂界之前的水质情况。 二是实现在线监视,开启动态水平衡。在计量和检测的基础上, 获得的数据需要信息化集成,并为管理服务。因此,华能要求企业完 善 DCS 系统和 SIS 系统对全厂水系统主要水量的监控,所有涉水环节 均应纳入。同时,SIS 系统要与运行管理平台互联互通,记录、采集 周期和存储方式要满足于运行分析和技术监督的需要。另外,电厂还 应开展全厂水平衡测试,有效反映当前水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,为锁 定改造方向,选定改造方案,尤其是为分级治理奠定基础。 三是编制可研报告,充分论证,完成审查。上述内容全部作为节 水与废水治理类技改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,需在前期工作期间完成。 根据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估算,仅前期工作,全公司就大约要 投入一个多亿。但这并不是没有回报的投入,将为后续的管理和改造 提供方便,而且在前端都做好分级改造和治理,就不会让更多的污染 物和更多的问题随着废水流到最末端来解决。末端治理的成本更高, 而且效果更差。华能也会藉着这一契机,开展水的分级治理试点研究。 三、基于排污许可管理的“治水”启示 当所有环节的水的变化都被严密监视了起来,从生产到管理都实 现了信息化,水平衡就不再是环评报告上的一张理论图纸,也不是水 平衡测试时一个时间点上的情形,而完全是一个动态的,随时自证的 存在。可以预期的是:这样一整套技术改造升级完成之后,电厂的水 问题再也不会是一笔“糊涂账”。 华能集团为自己企业设计的“补丁”不仅可弥补长久以来电厂水 环境管理的短板,也为其他企业和其他行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板。